体与相之并称。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,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。盖体者,为一、绝对、无限、真常之法性;而相者,则为非一、相对、有限、非常之法相。
一切诸法具备三大
体相用三大,只有汉传佛教才讲,南传与藏传佛教是不谈的。《大乘起信论》说:“一切诸法具备三大”。汉传佛教的智慧很高,其理论不在藏传佛教之下。
若要了解一个人、一件事或一个现象,可由体相用去了解,这是非常好用的。体是万法的性质,万法皆无常,故为空性。相是表现出来的现象,凡适用眼耳鼻舌身可以见闻嗅尝触的,用五官感受到、想到的就是相。有了相,就有用。不同的相,有不同的用。譬如黏土做成碗(相),就有碗的功用;做成杯子(相),就有杯子的功用;若做成佛像,那就不一样了,它的功用会让佛教徒产生恭敬心,去顶礼膜拜佛菩萨像。诸位,我们会去顶礼一个碗吗?一个杯子吗?因为它的相不同,其所产生的功能不同之故。当然一位修行者要不著相,要能体会空性,所以一位修行者会去恭敬一切的众生、一切的法界,这是另外一回事。不过不论怎么讲,不同的相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出来。
譬如身为老师的人,在学校内就是老师,在学生的面前是老师,受人尊敬;但回到家里,在父母的面前,就不是老师了,不可以再叫某某同学去帮老师拿便当,(我们小时候常帮老师拿便当)。在搭公车时,也不可以因为是老师而不用付钱。因为扮演不同的角色,而有不同的相,用就不一样。
佛家为什么不执著相呢?因为无相以后,功能才能无限大。否则如果认为自己了不起,只能扮演著那个相,如此就只能发挥那个相的作用,回家去后就不会打扫、倒垃圾了,执著自己的身分,其他作用就发挥不出来。佛教要我们不著相,原因就是要展现无量无边的相,因此发挥无量无边的功能出来。因为我们要服务众生,要扮演不同的相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或工作上,处理问题的时候,都可以由体相用三个角度切入。佛法中有些法门是由体大来修的,有些法门是由相大来修的,有些法门是由用大来修的。我们修的法门,要去了解它是由体大、相大或用大切入,不然我们会混淆。有时我们会认为某些法门很迷信,某些法门大家搞不懂,因为不知那法门是由体相用三大哪个门切入的。
用大切入——信愿门
什么叫做由用大切入?用即功能,只要有一个相就会有一个功能。从用大切入的法门,譬如持咒、念佛、或祈求三宝加持,这都是由用大切入的,所建立的法门是信愿门。即我对佛法有信心,对某尊菩萨、佛有信心,对某部经典有信心,无论别人怎么讲,我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,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,相信《法华经》的功德是无量的。不管别人怎么说,我不管,因为我是信愿的,有很深的信心与愿力,敢承担事情,此为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门。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门对一般大众很有效,因一般大众要他们禅坐,研究佛经较不可能。但若告诉他们要好好拜佛、念经、拜忏,佛菩萨会帮助你,大部分会接受,而且容易有相应、感应出来。因为若心诚恳,一定有感应出来,这是从用大的角度来修的。
相大切入——慈悲门
第二种是由相大的角度来切入,譬如观像、拜佛、观想某一尊佛或观想极乐世界的情况。这是由相来进入的,就佛法的修行法门来说,此叫囗囗(编按:原文后半句有漏失,待确证校补。此句意思应是指“观想本尊坛城修法”)。因为看到观世音菩萨那么慈悲的像,我们的心就会安定下来,有什么痛苦、不如意的事可以向观音菩萨报告。为什么西方三圣的像要放在临终者的身旁让他们看?因为阿弥陀佛现慈悲的相,用慈悲慈祥的相让每一众生都能够得到心理上的依靠。这是从相大修持,相大就是慈悲。
体大切入——智慧门
再来谈体大,体大是牟尼,牟尼就是寂默,就是寂静。所谓寂静就是心内很安定,内心并不受环境左右的影响而动。内心都如如不动,尽管外面环境一直在纷纷扰扰,但内心寂静不动,就是属于体大。体大的修行是观空性,譬如用般若智慧观照,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对一切境界,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去契入空性。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这就是从体大来修,它不提信愿,它不提慈悲,完全用智慧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相即相大,每看到某一相,即知并非此某一相之真实面目,你就可以看到如来。因为众生都执著外相,无法见到实在的相,众生无法看到空性,因此随外相在起心动念。
体大,佛教中所讲的体大,就是空性,完全的空性,完全的如来性。空性、如来性是无形无状无色,任何物理上的描述都无法说明佛教上所说的体大。因此我们无法了解体大,只能由相大、用大去了解。因为体大一般人无法了解,告诉你毕竟空性,毕竟无我,说人无我,法无我,普通一般人是无法了解的。
故一般人较好修的方法是用大,其次是相大。用大只要有信心,发愿就好了,一定有感应的;相大要看慈悲相,庄严相。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要依报庄严,正报庄严,那里的环境都很庄严,众生都是大菩萨,都是不退菩萨,因它呈现相大。用大最好修,其次是相大,体大是最难修的。体大是去要了解一切诸法毕竟空性,要由诸法毕竟空性来练习。《金刚经》或《心经》,虽然文字很简单,但和我们的逻辑观念及生活的经验完全不一样。为什么?因为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所说的是体大的修行方法,体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门。用智慧,用什么智慧?就是用般若的智慧,观照的智慧。
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
智慧可分成三种:一是实相般若,是体大。二是观照般若,是相大。三是文字般若,是用大。一切的经典,尤其是般若经典,是佛陀用实相般若的心(即用空性的心),用毫不执著、完全超越的毕竟空性智慧,根据众生之根机需要所说或开示之话,即为文字般若。后代人写成文字或翻译成中文或其他的文字时,就有相用。后代的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,即是根据文字般若,去了解知识上的真理是什么。因此,时时刻刻要提起观照般若,提起观照的智慧去观去照,勿被外相所阻碍。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要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要超越一切外相。不是外相不存在,而是我们不受外相影响。我们知道外相是因缘所生,知道一切的现象都是空性。我们从师父、从经典得到文字般若,因此时时刻刻要起观照般若,观照般若起了之后,时时刻刻就可以契入实相般若。故我们说佛陀是依照实相般若,将他所体会到的真理说出来,为了让弟子听懂,根据弟子的根机而说出来的就成为文字般若。我们后代的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,由文字般若下手,时时刻刻起观照。观照时心要很清楚,心要清楚了解这都是外相,进而分辨什么是体,什么是相,什么是用。要知道一切万物之体一定是空性,因为一切万物一直在变化,都是无常的,没有它可以单独存在的特色,这种叫做体大。
我们将体相用这三大拿来应用在日常生活上,很好用。碰到一个情境,碰到一件事情就去思考,这个是体大,体大一定是空;相大是因缘所生,因缘所灭;用大是根据相而来的。
心的作用叫做意识
为什么说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,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?因为我们若不修行时,我们心的作用叫做意识。心理学家说有意识、有下意识、有潜意识。原始佛教说有五识,有六识,大乘唯识学称有八识,后来《大乘入楞伽经》、《决定藏》等又力庵摩罗识称为第九识,后来有《释摩诃衍论》立了一切一心为第十识。我们就用六识来说明,在心理学来说这只是表面意识;第七识已是心理学所说的下意识,我们常说下意识的动作,因为第六意识源自第七意识,时时刻刻受第七意识的影响,非常微细,我们经常不了解下意识就有动作出来,因为我们是受到下意识的作用。第八识也许可以相等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,不过第八识的功能比潜意识还来得广,因为它包括了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三世的相续流转,将过去的身口意业一直带到未来。
要孤独下来是很不容易的
就表面意识来看,我们众生的眼耳鼻舌身识作用在了别外境,但识这五识作用时要和第六意识一起产生作用,称为五俱意识。五俱意识要先有作意,例如心想要看,才会看到一件东西;我想要听你讲话,你讲的话我才听得到;我若不想听你讲话,你喇叭再大声,我都没听到,因我的心已经跑掉。一定先有作意,那作意就是第六意识,即注意,那是五俱意识。因此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,永远受外境的影响,一个人要闭关,要孤独下来是很不容易的。我们的五官很忙、很散乱,一定要有个依靠,譬如回家一定要看电视,若能二三十年不看电视,能不受外境影响,那一定是个大修行者,要闭关实在不简单。这是五俱意识。
心的作用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,是最难掌握的
第六意识的作用最大,即心的作用。心的作用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,是最难掌握的。若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都会受到时间的影响,受到空间的影响。五俱意识会受到时空的影响,时间只能在当下,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,而当下的声音才听得到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受到时空的影响。过去的东西我们看不到,未来的东西也看不到,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;过去的声音听不到,未来的声音也听不到,只能听到现在当下的声音。受到时间的影响,受到空间的影响,而且要有一定的距离,要有一定的光线,要有一定的和合条件。因此,我们的五俱意识都受是到时间空间的限制。但是我们的第六意识,我们心乱糟糟的心,则是超越时间空间的。我们可以想到昨天的事,可以想到十年前、小时候的事;也可以计画明天要作的事,明年要作的事,未来的事,都可以在那儿胡乱联想。我们可以超越空间,现在想的不是佛堂内的事,可以想到家里的事,想到高雄的事,想到美国的事,什么都可以想。所以第六意识的心超越时间空间,最难处理,最难掌握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上一篇:啥面相的男人最负责任
下一篇:脚相看你今生财富多少